经开功能区|砥砺四载,继往开来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间陕西自贸区西安经开功能区,正式揭牌四周年。作为陕西自贸区的有机组成部分,西安经开功能区自2017年4月揭牌以来,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推动金融领域开放创新、促进“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大胆实践,阶段性完成改革试点任务108项,形成创新案例60余项,其中40余项改革试点经验得以复制推广,形成特色鲜明的“经开样本”。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新增市场主体3495家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挂牌以来,经开功能区始终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抓手,通过全面启动3.5小时企业开办标准化服务、部分企业服务事项“跨省通办”“跨区通办”、创新“税-银-企”合作机制助力小微企业发展等系列亮点举措,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不断提升企业获得感。

截至今年2月底,功能区新增市场主体3495家,总注册资本941.948亿元,其中新增企业注册资本940.927亿元(含外资企业注册资本7.6亿美元),新增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企业52家。

敢闯敢试,看创新案例中的“经开样本”


 


四年来,经开功能区获得国家级创新成果5项,省级创新成果29项。其中,《创新“税-银-企”合作机制 助力小微企业发展》创新成果,被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以简报专题刊发,向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贸试验区复制推广;“微理通”“供应链融资”等2项创新成果同样在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简报刊发;长银保理公司的“国际保理美元融资”创新成果,在全国2万余家商业保理公司中尚属首次……

同时,经开功能区充分发挥“自贸+保税”优势,成功获批“中国(西安)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创新示范先行区”;功能区内的陕西西安出口加工区于去年5月由国务院批准整合优化为西安关中综合保税区,目前已引进国内外46家企业入驻,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超100亿美元。

聚焦五个方面,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对外开放金融创新:创新“云税贷”纳税信用融资新模式,现已累计为约500户企业办理信用贷款4.1亿人民币;搭建全省首个出口信用促进平台;设立全省首个境外发债的融资租赁公司等。

政务创新:全国首创“365x24”的75项全天候政务服务新模式;建成全省首个无人值守的智能政务服务驿站,实现工商、税务、公安、社保40多个事项的自助办理;全省首家率先开启3.5小时企业开办标准化服务等。

工商创新:黄河流域首张“跨省通办”企业营业执照;西北首创智能语音登记注册机器人自助服务终端办理营业执照;全省首批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支付宝端口办照等。


 


税务创新:全国首创“五区两线一系统”智慧税务服务体系;推行“三位一体”办税服务集成体系,在西安市22个办税服务厅全面复制推广;实行“便民办税一线通”等。


 


海关创新:全省首单实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销选择性征税;创新加工贸易“云核销”海关监管新模式等。

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扩大对外开放,不仅是开发区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举措,更是实现自贸区战略发展的必要路径。四年来,经开区依托先进制造、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基础,支持区内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其中,隆基股份在马来西亚、印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布局,推动本土产能向海外辐射;天隆科技与韩国开启分子诊断领域的全面合作,疫情期间为全国600余家疾控中心和医疗机构提供核酸检测试剂等产品。

另一方面,努力把外资企业“引进来”,促进国际先进制造暨技术转移转化。例如,与世界500强德国博世力士乐集团签署《共建“一带一路”中欧合作产业园战略框架协议》,携手打造“一园两国”产业发展新模式。

围绕“文化+”,促进“一带一路”人文交流


 


四年来,经开功能区积极发挥文化制造业特色,重点促进“文化+制造、文化+科技、文化+金融”等融合发展,推动印刷包装、珠宝加工、文化装备制造、影视传媒等产业领域加速聚集。目前已形成以西安印刷包装产业基地为引领的印刷包装产业集群,以大数据、区块链为技术支撑,搭建文化、科技、金融融合发展的数字文化创新平台;陕西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服务平台在此落户,为供应链中小企业提供精准、高效、便捷、低成本的投融资服务,推动更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